【968415】
读物本·【国宝迷踪2】越王剑之谜
作者:╰ꕥ牧慕ꕥ╮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联系作者】读物本 / 现代字数: 7307
3
11
7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每一件国宝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身世;每件国宝都有一段难以忘怀、感人至深的故事。《国宝迷踪Ⅱ‌》破除时空限制,带您体会解谜魅力,触摸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 本篇共25段,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4 17:57:15
更新时间2024-09-17 16:46:09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国宝迷踪Ⅱ‌越王剑之谜

每一件国宝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身世;每件国宝都有一段难以忘怀、感人至深的故事。《国宝迷踪Ⅱ‌》破除时空限制,带您体会解谜魅力,触摸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

本篇共25段,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1.

湖北省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柄春秋时期的青铜宝剑,整体长55.7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柄底部外翻呈圆箍形,圆箍内铸有11道同心圆,剑格正面镶嵌蓝色玻璃,反面镶嵌绿松石。剑身上刻着8个鸟篆(zhuàn)体铭文,很难辨认。宝剑身上清晰可见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制作极其精美。据专家考证,这柄宝剑从制作到今天至少2500年,在地下埋藏了至少2400年,可是,在它出土的时候,竟然一丝锈迹也没有,黑暗中闪着幽幽蓝光,锋利无比。

面对这柄宝剑,人们不禁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宝剑的主人是谁?2500年以前中国古代先民是如何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宝剑的?宝剑上的花纹是怎么刻上去的?2500多年过去了,这柄宝剑为什么不生锈,难道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已经掌握金属的防锈技术了?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还是从宝剑的出土说起。

 

2.

1965年12月,湖北省江陵地区开始兴修水利工程,改善这一带的灌溉条件。可是,水利工程刚刚开始不久,却突然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其中的一条灌溉渠开挖到纪南城西北大约七公里的地方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质比较疏松,显然此处曾经被人挖开之后又填埋了。

纪南城曾经是楚国首都郢(yǐng)都所在地。说起郢都,可是一座大名鼎鼎的历史名城,当年著名诗人屈原自沉汨罗江,就是因为秦军攻破了郢都。虽然,楚国人经常迁都,首都迁到哪儿,就称哪里为郢都,曾被称为郢都的地方很多。

不过,现在纪南城附近的郢都,作为楚国的首都至少存续了二百年。虽然有专家坚决反对纪南城曾为郢都的推论,但是,面对疏松的熟土填埋层,人们立刻意识到,这一带的地下很可能有古墓,开挖水渠的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仔细勘测之后发现,地下果然有古代墓葬,而且不只一座,是一个墓葬群。就这样,这一带的水利工程修建就被古代墓葬发掘取代了。

 

3.

发现古代墓葬群的地方叫望山,地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因此,第一个发掘的古墓就被称作“望山一号楚墓”。经过几天的发掘,望山一号楚墓出土了近400件随葬品,其中包括青铜器、漆器和玉器等等。专家通过这些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确认这座古墓的主人很有可能是楚威王时期或者楚怀王前期的贵族,并且与楚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

楚威王时期和楚怀王前期,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这是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距今大约有2400年。这个结论太令人兴奋了,既然发现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王公贵族的墓葬,里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宝物。工作人员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可是,望山一带地下水位很高,土质又比较松软,很容易崩塌,再加上严冬季节,经常有雨加雪天气,工地陷入一片泥泞,发掘工作非常困难。然而,这些困难根本挡不住考古工作人员的热情,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心中都抱有强烈的期待,这座战国时期的古墓中,一定会有稀世珍宝。

 

4.

几天之后的一个傍晚,望山一号楚墓的墓坑终于清理完毕,一个巨大的棺椁(guǒ)完整地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大家渴望已久的开棺时间终于到了。几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启棺椁,周围的人们屏住呼吸,等待惊人的发现。当棺椁的盖被缓缓地打开时,人们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墓主人尸骨旁的一柄古剑吸引住了。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这把古剑从剑鞘中抽出来时,只见一道寒光闪过,在场的人都被震惊了。

此剑制作得十分精美,剑柄以丝线缠缚,剑柄底部外翻呈圆箍形,圆箍内铸有11道同心圆,同心圆之间的间隔只有0.2毫米。在剑格也就是剑柄与剑刃的相接处,正反两面都镶有装饰物,正面是蓝色玻璃,反面是绿松石,真是精美绝伦。正是由于这样的装饰,使得此剑在黑暗中也能够发出幽幽的寒光,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墓葬中发现宝剑的消息,让整个发掘工地沸腾了。

 

5.

当人们兴奋过后,一个疑问马上产生了,这座古墓的主人是谁呢?他怎么会拥有如此精美的宝剑呢?从墓中出土的竹简显示,墓主人名“滑”。据专家考证,这位墓主人很可能是楚怀王时期的大贵族邵滑。既然墓主人是邵滑,那么墓葬中的这柄宝剑就一定也是他的了。

可是,当人们再仔细观察这把宝剑的时候却发现,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一种变体,按照现代的说法叫“美术字”,也就是经过美化的篆体,可是现代人解读起来十分困难。现场专家毕竟经验丰富,很快就辨识出其中的六个字,它们是:“越王”、“自作”、“用剑”,意思是,某某越王专门给自己打造的宝剑,显然这把剑属于某个越王。

 

6.

这就奇怪了,宝剑的主人不是墓主人,却是一位越王。那么,这位越王究竟是谁呢?可惜,表明越王名字的两个鸟篆文,专家们看不懂。因此破解这两个鸟篆铭文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因为它们是宝剑主人的名字。只有准确地破解了这两个字,人们才能够解开宝剑主人之谜。可是,在场专家从未见过这两个鸟篆铭文。怎么办?

为了解开宝剑主人之谜,考古学家方壮猷(yóu)教授受命主持宝剑的研究工作。方壮猷是湖南湘潭人,时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民族史和宋辽金元史的研究。虽然方教授擅长古代文献的考证和诠释,对于这两个鸟篆铭文,他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只好请教全国其他同行专家,大家一起来辨认。

当时采集图像和信息交流的方式非常落后,方教授和工作小组的专家们只能先对剑身铭文作临摹、拓片和拍照,然后,将这些材料分别寄给十几位全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及历史学家,让他们帮助辨识这两个鸟篆铭文。

 

7.

很快,方教授收到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唐兰先生的来信,他辨识出代表越王名字的两个字是“鸠浅”。也就是说,唐兰先生认为,这把宝剑的主人名叫鸠浅。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前后一共出现了11位,他们分别是允常、勾践、鹿郢、不寿、朱勾、翳(yì)、诸咎、错枝、之侯、无颛(zhuān)、无疆,其中并没有叫鸠浅的人啊!

唐先生进一步判定:“鸠浅”就是“勾践”。这下大家更糊涂了,因为,勾践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可是他什么时候变成鸠浅的呢?唐先生解释说:“勾践”这两个字其实是“鸠浅”的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也就是说,这位越王本来叫鸠浅,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某个古人写成勾践,从此以讹传讹,将错就错,最终鸠浅就变成了勾践。

 

8.

各地专家经过多次书信往来的交流,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同意唐兰先生的看法:鸠浅就是勾践。至此,这把宝剑的主人之谜终于破解了,他就是勾践,从此这把宝剑被称作“越王勾践剑”。

可是,当宝剑主人之谜解开之后,人们不禁要问:越国地处浙江省一带,与地处湖北省江陵地区的楚国相隔几千里,这么远的距离,越王的宝剑怎么会出现在楚国的墓葬中呢?更令人不解的是,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人,楚国贵族邵滑属于战国时期人,两个人在时间上相距一百多年;那么,原来属于越王勾践的宝剑,怎么会葬在楚国贵族邵滑的墓中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就得先说说这位本来名叫鸠浅,后来被错写成勾践的越王了。

 

9.

说起越王勾践,这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公元前496年,越国第一代国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可是,勾践刚刚继位不久,吴王阖闾(hé lǘ)趁越国举行国丧之际,发兵攻打越国。吴越两国在今浙江嘉兴西南一带,爆发了一场大战。从战争的性质上看,吴国是侵略,越国是保家卫国。因此,吴王阖闾虽然信心满满,以为必胜无疑,可是,没想到不但吃了败仗,而且自己还中箭受了重伤。年事已高的吴王阖闾,回到国内之后不久就咽了气。按理说,这是咎由自取。

然而,阖闾临死时却对儿子夫差说:“不要忘了为我报仇!”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夫差为了记住父亲的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每当他经过宫门时,宫门的卫士们就扯着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了吗?”夫差立刻泪流满面地回答:“不敢忘啊!”可是,这仇不能光在嘴里喊,得用实际行动去报啊!所以,为了报杀父之仇,夫差让大臣伍子胥和伯嚭(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越国。

 

10.

面对来势汹汹的吴国大军,越国大夫范蠡(lǐ)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最好坚守城池,不与他们交战。”可是,勾践却不同意范蠡的正确主张,执意带着部队跟吴国大军决战。两国军队经过一番惨烈的战斗,越国军队被打败了。越王勾践带着五千多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国军队团团包围。面对这种情况,勾践惭愧地对范蠡说:“我真后悔没听你的话,现在落到这步田地,该怎么办呢?”

范蠡说:“只能向吴王求和了。”勾践只好派文种到吴国大营面见吴王,转告自己求和的请愿,并且承诺,只要吴王答应和平,越王夫妻情愿为吴王当奴婢。文种在夫差面前转达了勾践求和的意愿。吴王夫差本来想答应勾践的请求,可是身边的大臣伍子胥却坚决反对,吴王夫差只好拒绝了越王勾践的请求。

 

11.

就在越国君臣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文种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打听到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pǐ)特别贪财好色,于是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吴王夫差面前说说好话,接受越王勾践求和的请求。收受了越国贿赂的伯嚭,立刻劝吴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践的请求。吴王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劝告,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要求勾践必须履行承诺,夫妻二人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婢。

勾践只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来到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间石屋里每天忏悔,让勾践给他喂马,勾践夫人当婢女,范蠡做奴仆。君臣三人在吴国过了三年极其屈辱的生活,终于骗取了吴王夫差的信任。三年之后,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将勾践夫妻和大臣范蠡放回越国。这可真叫“放虎归山”啊!

 

12.

越王勾践回到自己国家之后,决心雪耻,于是开始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造最锋利的宝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锋利的宝剑是最先进的武器。其实打造最先进武器的工作,早在勾践的父亲,第一代越王允常时期就已经开始着手了。据《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剑。”

欧冶子是当时著名的铸剑工匠,他奉越王之命,来到福建、浙江一带的名山大川,到处寻找适合铸剑的地方。当他来到湛卢山(今福建松溪县)时,只见山上树林茂密,矿藏丰富,山泉清冽,特别适宜铸剑、淬(cuì)剑,于是,欧冶子就在湛卢山搭建茅舍,开始铸剑。

 

13.

由于欧冶子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锡铜合金技术,因此他打造的宝剑在当时是最锋利的。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欧冶子终于打造出五柄宝剑,它们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其中的湛卢号称天下第一剑。据说此剑削铁如泥,迎风断发,举世无可匹敌。勾践得到这五把剑,如获至宝。有人提出用两个乡的土地,一千匹骏马和二千户的都城换其中的一把剑,勾践坚决不肯。

勾践为什么如此珍惜他手中的宝剑呢?因为,在勾践看来这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正如《管子·参患》中记载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说:“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无战心。”意思是,有一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敢于出征的战士,则天下没人敢与你交战。所以,勾践手中的先进武器,怎么可能轻易转让给别人呢?

 

14.

那么,战国楚墓中发现的这柄越王勾践剑,是不是欧冶子打造的那五柄宝剑中的一柄呢?据有关专家分析,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这把越王勾践剑与古籍上记载的天下第一剑十分神似,很可能就是当初欧冶子为越王铸造的宝剑之一。显然,欧冶子铸造宝剑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剑就是证明。

在当年的发掘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兴奋地抢上前,要仔细观看这柄宝剑,结果不小心手臂碰在了剑刃上,立刻被划破了一道口子,鲜血顺着手臂淌了下来。埋在地下几千年的宝剑真的有这么锋利吗?人们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来二十几张纸叠在一起,想验证一下此剑到底有多锋利,结果剑锋划过,纸被轻松地划为两叠。

 

15.

人们不禁大惑不解,这柄打造于2400年前的青铜剑,为什么会如此锋利呢?冶金和金属专家对此剑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测试和研究。研究结果让专家们大吃一惊。数据显示,这把宝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niè)、硫等元素组成的,每种元素在合金中所占的数量有着严格的配比。

更令人惊叹的是,虽然是同一把宝剑,可是剑的不同部位却有着不同金属配比。比如,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分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这说明此剑分两次浇铸而成,这种工艺叫复合金属工艺,用这种工艺制造的宝剑,被称作复合剑。复合金属工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而越王勾践剑证明,中国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16. 

还有更令人感到奇妙的,就是这柄宝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找到这种在金属器具上打造花纹的技术。

开始人们认为是铸造工艺,在模具上刻制格子花纹,然后铸造在剑身上。可是,这种方法无法解释花纹处与剑身合金成分不一致的问题。后来,有专家做了这样的试验,将不同成分的金属粉末和成涂料,在剑身上绘制花纹,然后在高温中煅烧,这些不同成分的金属粉末与剑身的青铜合金发生化学反应,冷却之后就形成了现在依然清晰可辨的黑色暗格花纹。我们不禁为祖先精湛的技艺拍案叫绝!

 

17.

这种剑身和剑刃硬度完全不同的宝剑,刚柔并济,是古代青铜剑的巅峰之作。因此有人认为,越王勾践正是凭借这些制作精良的兵器,最终打败了吴国。可是,我通过仔细观察这柄越王勾践剑,却发现了问题。此剑整体长55.7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这样规格的青铜剑,根本不像是进攻用的兵器。再说,用来搏杀的剑,在接近剑格处有一段用来招架的钝面,可是,这柄越王勾践剑整体都非常轻薄而且锋利,如何招架得了敌人沉重的戈矛的打击?

其实,虽然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剑,作为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兵器。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宝剑已经转化为贵族身上的装饰,佩剑成为一种礼仪,剑成为权力、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古代君王、贵族、将领生前死后都喜欢身佩宝剑,这正是楚国墓葬中发现宝剑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柄越王剑是勾践的佩剑,是越王权力的象征,充其量是用来防身的。

 

18.

靠几柄锋利的宝剑,就能够打败吴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况且,勾践为了骗取吴王信任,还将手中五柄宝剑中的三柄送给吴王,这岂不是将胜利的希望拱手让给了敌人?那么,越国最终战胜吴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具体分析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领导人的意志和决心。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为了激励自己,勾践在吃饭的地方挂一个苦胆,吃饭前必须先舔一下苦胆,然后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每天晚上睡在草铺上,以提醒自己不忘报仇雪耻。这就是后世传诵千年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19.

其次,越国百姓的支持。为了争取百姓的支持,勾践决心先使越国富强起来,那就必须发展生产。为达此目的,勾践身穿粗布衣服,顿顿吃粗粮,和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的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鼓励生产。在全国老百姓的支持和努力之下,越国很快强大起来。

再次,巧妙运用谋略。勾践采用大臣文种的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其粮库空虚;赠送木料,引诱吴王修建宫殿,以耗费吴国的人力物力;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杀害伍子胥;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让他不问政事。

最后,果断地抓住战机。公元前482年,夫差去黄池会盟,越王乘机偷袭吴国成功,吴国只好求和。后来越国再次起兵,灭掉吴国,夫差自杀身亡。从此,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20.

可是,有人却考证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虚构的,吴国灭亡另有原因。甚至怀疑勾践是否真的是越王剑的主人。他们的理由如下:

第一,人不可能睡在薪上。从字面上看,卧薪就是睡在草铺上。可是,此处的“薪”虽然是草字头,却不是草,而是圆木劈成的柴,所以卧薪不是睡在草铺上,而是睡在木柴上。一个细皮嫩肉的越王,怎么可能每天睡在木柴上呢?

第二,胆是尝不出苦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勾践将动物的胆悬挂起来,每天用舌头舔。这种传说的内容缺乏生活常识。因为,能够悬挂的只能是动物的胆囊,而胆囊不苦,苦的是胆囊中的胆汁。

第三,史料中没有记载。通过翻阅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找不到任何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无论是《左传》还是《国语》,虽然都记载了吴越两国之间的争斗,却没有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

 

21.

第四,对史料的误读。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根据民间传说记载了勾践“尝胆”的故事,却没有“卧薪”的情节。那么这“卧薪”又是哪来的呢?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日夜操劳,“目卧则攻之以蓼薪”。意思是,困得睁不开眼睛时,用苦菜刺激一下。可是,后人却将“目卧则攻之以蓼(liǎo)薪”,简化为“卧薪”,并误解为睡在草铺上。

第五,卧薪尝胆纯属艺术虚构。“卧薪尝胆”一语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一文中。苏轼为孙权虚拟了一篇书信写给曹操,苏轼在信中发挥想象,说孙权“卧薪尝胆”,显然,卧薪尝胆,是苏轼的艺术想象,纯属子虚乌有,与勾践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22.

虽然通过以上考证,否认了勾践曾经“卧薪尝胆”,却并不能因此否认越王剑是勾践的宝剑。虽然“卧薪尝胆”是经过加工之后的艺术形象,但这并不影响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的精神意义。再加上,剑上有“越王鸠浅(勾践)自制用剑”的鸟篆铭文,它足以证明这柄宝剑的确曾经为越王勾践拥有,越王勾践是此剑当之无愧的主人!

可是,这柄属于越王勾践的“王者之剑”,为什么会出现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邵滑的墓葬中呢?墓主人邵滑既然不是宝剑的主人,他是如何拥有了这柄越王宝剑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界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越王宝剑是陪葬品。根据史书和出土竹简记载,楚越之间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就很亲密,两国曾经是盟友。楚昭王还曾经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妃,生下了楚惠王。因此,勾践很有可能将这柄珍贵的王者之剑,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所以,正是越王的女儿将父亲的宝剑带到了楚国。楚王后来又把这柄剑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这柄剑就葬于墓中。

 

23.

可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既然是王者之剑,是越王权力的象征,它自然是无价之宝。有人曾经提出用两个乡的土地,一千匹骏马和二千户的都城与之交换,勾践都不肯,他怎么可能将此宝剑当作嫁妆,拱手送人呢?

因此,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越王宝剑是战利品。根据《史记·甘茂列传》记载,邵滑是楚国灭越国的大功臣。楚怀王在位时,邵滑曾经被派到越国,大搞离间活动,诱使越国内乱,楚怀王乘乱灭掉了越国。因此楚怀王把从越国缴获的战利品,越王勾践剑赏赐给邵滑,而邵滑死后便将这把驰名天下的宝剑作为殉葬品,以炫耀他生前的功绩。

无论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宝剑的主人是勾践却是无可置疑的。这柄宝剑问世迄今至少2500年,埋在地下至少也有2400年了。可是,它在出土的时候,一丝锈迹也没有,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难道说,2500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现代科技也很难实现的加工手段和防锈技术了吗?

 

24.

这似乎不太可能。那么,深埋地下2400余年的青铜剑为什么没有生锈呢?这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经过专家们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越王剑之所以埋藏千年而不锈,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含铜量高。首先,通过合金分析后得知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生锈。

第二,密封好。望山一号楚墓深埋在数米深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而椁室四周和底部都用致密性非常好的白色黏土填充。此墓坑上部是夯实的填土,使墓室几乎成了密闭的空间,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在这种完全隔绝了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

第三,水封环境。望山一号楚墓所在地的地下水位相对比较高,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这使得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了。再加上地下水的酸碱性很弱,剑身就更不容易生锈了。所以,越王勾践剑不生锈并不神秘。

 

25.杀青段

虽然,越王勾践剑历经2400年不生锈的原因已经解开,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柄宝剑的意义和价值。美国科学家曾经感慨:通过越王勾践剑,我们感到惊奇,中国古代青铜器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好得我们现在都做不出来!这对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是一种肯定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