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363】
读物本·【国宝迷踪2】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之谜
作者:╰ꕥ牧慕ꕥ╮
排行: 戏鲸榜NO.20+

BGM点击查看所有BGM

【联系作者】读物本 / 现代字数: 6935
3
2
4
0

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二次创作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每一件国宝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身世;每件国宝都有一段难以忘怀、感人至深的故事。《国宝迷踪Ⅱ‌》破除时空限制,带您体会解谜魅力,触摸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 本篇共24段,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更新时间

首发时间2024-09-16 10:19:43
更新时间2024-09-18 14:25:57
真爱榜
小手一抖,榜一到手
投币
点击可重置字体
复制
举报
剧本正文

 国宝迷踪Ⅱ‌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之谜

每一件国宝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身世;每件国宝都有一段难以忘怀、感人至深的故事。《国宝迷踪Ⅱ‌》破除时空限制,带您体会解谜魅力,触摸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

本篇共24段,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1.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全国,来到南方。当他的船队沿长江行进到洞庭湖口的时候,突然风浪骤起,整个船队陷入惊涛骇浪之中,秦始皇所乘坐的大船眼看就要倾覆,情况十分危急,全船的人顿时陷入惊慌失措之中。

就在这紧要关头,只见秦始皇非常镇定地命令掌管皇帝玉玺的太监,将传国玉玺抛进湖中,不一会儿湖面就恢复了平静,整个船队也因此获救了。人们不禁要问:传国玉玺真的有这么大的神通吗?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不必当真。不过制作传国玉玺的材料的确非同一般。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这就得从楚国人卞(biàn)和说起了。

 

2.

早在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卞和的楚国人,怀揣一块包藏着美玉的石头,也就是玉璞(pú),要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工辨认,结果玉工认为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君,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且将卞和逐出国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揣着这块玉璞来到都城,要将玉璞献给楚武王。可是,楚武王请来的玉工仍然认为,这块玉璞是普通的石头。楚武王下令,同样以欺君之罪将卞和的右脚砍去了。

 

3.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有一天,楚文王到各处巡视,路过楚山时发现有一位老人在山脚下痛哭。一打听才知道,这个老人就是卞和,他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楚文王觉得很奇怪,就派人问卞和:“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明明是玉璞,却被当成石头,明明是忠贞之士,却以欺君之罪被惩处,这世道真假难辨,是非颠倒,实在令人痛心啊!”

楚文王见卞和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坚定地认为他怀里揣的石头是玉璞,于是找来玉工直接将这块石头切开看个究竟,结果里面真的是一块品质极高的美玉。楚文王被卞和的忠诚和执着所感动,由于卞和姓卞和氏,于是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简称“和氏璧”,并将其收藏在楚王后宫之中。

 

4.

时间一晃来到了战国时期,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威王。楚威王在楚国历史上很有影响。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使楚国成为七国之首,甚至也想一统天下。正是因为楚威王,楚国的实力才得以极大地提升。

有一年,楚国联合越国一起北伐齐国。可是,越国君主无疆却接受了赵国君主的重金贿赂,打着支援楚国的名义去进攻齐国,在进军的途中,突然调动部队偷袭楚国。幸好楚威王的弟弟昭阳及时发现,立刻将北伐齐国的楚军掉转方向,挥师南下,进攻越国。结果越国被打得大败,越王无疆被杀,越国大片国土落入楚国之手,越国从此臣服于楚国。不久之后,越国被昭阳给灭了。

 

5.

在灭越国的过程中,昭阳立了大功,再说他又是楚国的相国,因此,楚威王就将珍藏在楚王宫里几百年的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昭阳得到和氏璧之后自然非常高兴,于是在湖边别墅里宴请宾客,一起观赏和氏璧,一边举杯畅饮。忽然,有一人大声喊道:“快来看啊,湖里有一条大鱼!”人们纷纷离开房间,来到湖畔观赏大鱼,可是,人们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大鱼,于是又纷纷返回房间。当昭阳和宾客们回到房间的时候却惊呆了:和氏璧不翼而飞!显然,昭阳和宾客都中了盗贼的调虎离山之计。

昭阳立刻搜查可疑者,可是毫无结果。有人怀疑是昭阳的门人张仪偷走了和氏璧,于是,昭阳拘留张仪进行审讯,结果查无实据。张仪一气之下,离开楚国来到魏国,后来又到了秦国,被秦王拜为宰相。和氏璧被盗之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从此,和氏璧下落不明。

 

6.

几十年之后的一天,赵国人缪(miào)贤在赵国首都邯郸的集市上,见到一个人在出售一块美玉。缪贤一见这块美玉就非常喜欢,可是对方开口就要五百金,虽然是五百斤铜,在当时也是天价。不过,这位缪贤是赵王宫中的宦官总管,自然不缺钱,于是花五百金买下了这块美玉。

回到家中之后,缪贤让玉工鉴别这块美玉。玉工见到这块美玉之后大吃一惊,断定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缪贤花五百金买到和氏璧的消息,立刻在赵国传开了。赵惠文王听说消息之后就想据为己有,这对缪贤而言是巴不得的事儿,于是,缪贤就将和氏璧献给了赵王。

 

7.

赵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辗转传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秦昭襄王知道此事之后,立刻给赵王写信,表示愿意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这就是成语“价值连城”的出处。这一下,赵王陷入了两难:不答应秦王的要求吧,秦王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对赵国发动战争;答应他的要求吧,秦昭襄王这个人,老谋深算,野心勃勃,在位期间拼命扩张秦国的领土,每夺取一座城池都要付出成千上万秦国士兵的生命,他怎么舍得用十五座城与我交换和氏璧呢?显然,其中有诈!

于是,赵王就召集满朝文武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对秦国的要求不能不理会,最好的办法是用外交的手段解决。派一位智勇双全的使者去见秦王,设法避免秦军攻打赵国,又尽量保住和氏璧不落在秦王手中。这个外交任务显然非常艰巨。那么,派谁去好呢?大家一时没了主意。

 

8.

就在这个时候,缪贤建议说:“我有一位门客叫蔺相如,此人有勇有谋,可以担当此重任,派他出使秦国一定会不辱使命。”赵王同意了缪贤的建议,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用双手将和氏璧奉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和氏璧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之后,又将和氏璧转给大臣们传看;大臣看完之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传看。时间过了很久,秦王始终不提用和氏璧交换十五座城的事情,蔺相如就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的意思。可是,和氏璧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9.

蔺相如略作思考之后,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上面有一道小瑕疵,你们都没注意到,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说和氏璧上有瑕疵,赶紧叫人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哪儿有瑕疵。

可是,蔺相如接过和氏璧之后,立刻后退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王骗人的话,都不同意交换。可是,我却不这么想。为什么呢?因为,普通百姓都知道为人要讲信义,何况秦国的一国之君呢?赵王听了我的劝告,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大王把和氏璧接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只字不提交换十五座城的事儿。显然,大王您的确没有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意思。现在和氏璧在我手上,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就将和氏璧摔碎在这根柱子上,然后我也撞死在你面前!”

 

10.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朝柱子上摔去。秦王本来想叫身边的武士上前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摔碎了,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话怎么能不算数呢?”于是,叫手下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这是在糊弄他,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在现实中根本不算数。我才不会上他的当!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在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堂上举行接受仪式。只有这样,我才能把和氏璧献给大王。”

秦王本来不想费这个劲,但是,面对态度如此坚决的蔺相如,无可奈何地答应了,然后派人送蔺相如回宾馆休息。蔺相如回到宾馆之后,立刻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商人,把和氏璧包好藏在身上,偷偷走小路潜回赵国。

 

11.

秦王斋戒五天之后,就在朝堂上准备隆重的礼仪,请蔺相如到场,奉献和氏璧。蔺相如来到朝堂上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坚守信约。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如果秦国能够信守承诺,先将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和氏璧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有罪,我情愿接受任何处罚。”

秦王和大臣们见事已至此,面面相觑,无可奈何。这个时候,秦王身边有人建议,将蔺相如拉出去,严加惩处。秦王却说:“算了吧,现在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了,反而因此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继续好好招待他,然后送他回赵国。难道赵王会因为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国不成?”就这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既保住了和氏璧没让它落在秦王手中,自己也平安地回到赵国,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典故。

 

12.

有人会感到不解,秦王怎么可能轻易地放弃和氏璧,让蔺相如平安回到赵国呢?其实,秦昭襄王是一位政治家,他在位五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扩大秦国的版图,对收藏玉器并没有多大兴趣,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还要提出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要求呢?其实,秦王是想试探一下赵惠文王的实力和勇气。秦昭襄王当然不是惧怕赵惠文王而行试探,但是他多少有些忌惮赵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战国中后期赵国杰出的君主,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政策,一改中原人上身穿宽袖,下身穿筒裙,乘战车打仗的传统,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赵国因此在军事上迅速强大起来,接连灭了中山等周边小国,又打败了林胡、楼烦两个游牧民族,开辟了云中、雁门、代等三个郡,并且修筑赵国的长城。经过赵武灵王多年的努力,最终使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成为中原六国唯一能够在军事上抗衡秦国的国家,也是秦一统天下最大的障碍。

13. 

面对赵国咄咄逼人之势,秦昭襄王对赵武灵王有几分忌惮。可是后来,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儿子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几年之后,赵武灵王在一次国内权力之争中,被幽禁在宫中饿死了。 

秦昭襄王听说消息之后,不禁大喜。赵武灵王死了,秦王除去了一个心头大患,他有了向东扩张的机会。可是,新即位的赵惠文王与他父亲相比,究竟如何呢?秦王就想试探一下。就在这个时候,从赵国传来赵惠文王获得和氏璧的消息。于是,秦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提出要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要求。 

秦王的意图很明确,如果赵惠文王和他父亲一样强势,那么,他一定会一口回绝秦国的要求,如果赵王同意交换,那就证明他胆小怕事,赵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   

14. 

秦王的计谋果真得逞了。赵王面对秦王的要求,未战先怯,立刻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当然不会给赵国十五座城。虽然,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谋,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但是,赵国国君的软弱还是在秦王面前暴露无遗,助长了秦国向东扩张的野心。 

几年之后,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石城地处今陕西榆林市吴堡县,这里曾经是魏国的领土,后来被赵国占领。秦国夺取石城之后,控制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开始占据优势。从此,秦国军队不断对赵国发动进攻。 

十几年之后,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最终赵国惨败,几十万赵军被俘,全部被坑杀,赵国因此元气大伤,国力锐减。公元前228年,秦军长驱直入,攻破赵国首都邯郸,赵幽缪王成了秦军的俘虏,赵国灭亡了。   

15. 

赵国灭亡之后,和氏璧落到秦王嬴政的手里。公元前221年,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自称始皇帝,并且将和氏璧制作成四寸见方的印章,命丞相李斯用大篆体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再由玉工孙寿将八个字刻在印章上面,印章顶部还雕有五条龙。用和氏璧制作好印章之后,秦始皇宣布,从今往后,普通人的印章称“印”,而皇帝的印章只能称“玺”,并且专门用玉制作,一代一代的皇帝往下传,从此,帝王的印章就成了“传国玉玺”。秦始皇南巡的时候,在洞庭湖上遇到风浪,命令身边太监扔到湖中平息风浪的,正是这枚传国玉玺。制作出来不久的传国玉玺就这样扔进洞庭湖消失了。

八年之后的一天,秦始皇巡视天下,途经华阴县的平舒道时,一个神秘的人物站在大道旁,拦住皇帝的侍从说:“请将这枚玉玺还给秦始皇。”说完这话之后,这个神秘的人物就不见了踪影。就这样,传国玉玺又回到秦始皇手上。这显然是秦始皇身边的御用文人编造的神话,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以及嬴政当皇帝的合法性。从此,“传国玉玺”就成了皇帝的信物,想当皇帝的人都拼命地想得到它。

 

16.

公元前207年冬,刘邦率兵进入咸阳。秦朝的亡国之君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从此传国玉玺归于大汉王朝,并且一直珍藏在长乐宫中,成为皇权的象征。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孺子年仅2岁,传国玉玺在长乐宫,由汉元帝的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立刻派弟弟前去索要传国玉玺。王太后破口大骂:“你们就当我已经死了,你们这帮兄弟犯的可是灭族之罪啊!”话音未落,王太后将传国玉玺狠狠地摔在地上,玉玺被摔掉一个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从此传国玉玺留下了瑕痕,也留下了辨识真伪的凭据。

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杀,玉玺被校尉公宾得到,他立刻将玉玺献给了绿林军将领李松。李松不敢据为己有,马上派人将玉玺献给了更始帝刘玄。可是,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抓住了,传国玉玺落到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献给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从此,传国玉玺就在东汉的皇帝间传承。

 

17.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结果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皇宫陷入大乱,汉少帝连夜逃出皇宫避难。临走时太仓促,结果忘了带传国玉玺,当他想起来之后回宫去取时,却发现传国玉玺不见了。

不久,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弃城逃往长安,洛阳城内一片混乱。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内的宫殿中。一天夜里,孙坚突然发现皇宫院内的一口井中,发出五彩的光芒,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结果在井中打捞出一具宫女的尸体,宫女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锦囊里装着一个红色小匣,小匣内装着一枚玉玺,上面刻着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孙坚立刻认出,这是传国玉玺,心中不禁窃喜:“难道上天要让我当皇帝?”孙坚不敢声张,悄悄将玉玺藏了起来,并且准备退兵回江东,从长计议。

 

18.

可是,还没等孙坚动身,袁绍突然派兵将孙坚的老婆扣押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孙坚的一名手下与袁绍是同乡,将孙坚获得传国玉玺的事告诉了袁绍。袁绍早有当皇帝的野心,岂能容忍孙坚得了传国玉玺,因此下令扣押了孙坚的妻子,孙坚被逼无奈,只好交出传国玉玺。还有一种说法是,孙坚得到传国玉玺之后,立刻带着本部人马回了江东。后来,孙坚的儿子孙策用传国玉玺在袁术那换来三千人马,奠定了孙吴霸业的基础。

袁术称帝失败,曹丕推翻汉朝登基当了魏国皇帝之后,传国玉玺就落入曹氏之手。三国归晋之后,传国玉玺归了司马氏。可是,不久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北方陷入分裂和动荡之中,传国玉玺几经周折,落入东晋将军谢尚之手。谢尚派三百精骑连夜将传国玉玺送到首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献给东晋皇帝。

 

19.

公元420年之后,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迭,传国玉玺也几经周折,多次转手。比如,南朝梁武帝时,侯景叛乱,攻破宫城,得到了传国玉玺。可是,不久侯景战败而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传国玉玺扔进栖霞寺的井中。有一天,寺里一位和尚将传国玉玺从井中捞出,派他的弟子将传国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公元589年,杨坚派大军南下,灭了陈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传国玉玺进入隋朝皇宫。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被杀,隋朝灭亡了。萧皇后和太子杨昭,带着传国玉玺向北逃窜,投奔了漠北突厥。

公元630年,唐朝大将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与杨昭返回中原,将传国玉玺带回唐朝。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传国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20.

北宋哲宗时期,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并将它献给朝廷。经13位大学士的辨认和多方考证,最终认定,这就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但是,朝野很多有识之士,一直怀疑它的真伪。

靖康元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徽钦二宗被金人押赴金国,传国玉玺同时也被金人掠走。从此,传国玉玺再一次销声匿迹。公元1294年,传国玉玺忽然出现于元大都的集市上,从此,传国玉玺落入元帝国皇帝手中。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元朝廷退到蒙古草原。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深入漠北,追击北逃的蒙古朝廷。两年之后,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缴获了元顺帝出逃时所携带的一批珠宝,可是,其中既没有元朝各位皇帝的玉玺,更没有传国玉玺。当皇帝却没有传国玉玺,是朱元璋一生最遗憾的事。

 

21.

明代末年,据说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玉玺,在他的后代林丹汗的手上。林丹汗兵败之后,传国玉玺归了皇太极。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之后,立刻宣布由“可汗”改称“皇帝”,并且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表示要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原,推翻明朝,取而代之。

清朝初期,在交泰殿中收藏了39方玉玺,其中有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人们认为这方玉玺就是“传国玉玺”。可是,当乾隆皇帝对收藏和使用的御玺进行审核时,却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的玉玺剔除在外。显然,乾隆皇帝认出这方玉玺是赝品。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究竟在哪儿呢?人们继续在寻找。

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一些有当皇帝野心的人,一直期望能在紫禁城内找到传国玉玺,可是,宫中并没发现传国玉玺,甚至连传国玉玺的赝品也不见了踪影。这些人最终都失望了。

 

22.

人们不禁要问,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非要找到传国玉玺呢?因为,历代帝王都认为,传国玉玺是君权正统合法的信物,得到玉玺就意味着“受命于天”,如果没有传国玉玺,则被讥讽为“白版皇帝”,为世人轻蔑。一旦失去传国玉玺,则意味着王朝的气数已尽。

时至今日,帝制已灭,玉玺的传国意义早已丧失,但是,它始终杳无踪影,毕竟是一件遗憾的事。也许是多年来实在找不到这方传国玉玺,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怀疑它的真实性。

首先,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众所周知,韩非写过大量的寓言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等。因此有人认为,和氏璧的故事,是韩非通过寓言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可是我认为,这种怀疑很难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和氏璧的故事不仅见于《韩非子》,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

 

23.

其次,怀疑人物的真实性。

怀疑者认为,卞和能够在深山中发现玉璞,说明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玉匠,那么他发现玉璞的时候不会太年轻。可是,他经历了三代楚王,尤其是楚武王,在位五十多年,那么,这位卞和在遇到楚文王的时候,至少八十岁了。设想一下,一个玉匠被砍去双足,在这几十年里,他如何生存?显然,卞和抱玉的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可是,我认为这种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很难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卞和活到八十岁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24.杀青段

最后,和氏璧无法制作成传国玉玺。

此观点的依据是《尔雅》所说的:“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玉器半径是圆孔半径三倍的环状玉器,就是璧,它完全是扁平的。因此,和氏璧不可能制作成四寸见方的玉玺。

我认为,持此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细节。据《韩非子》描述:“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意思是,楚王令玉匠将玉璞剖开之后,果真得到一块宝玉,随即将其命名为“和氏之璧”。显然,从玉璞中开解出来的仅仅是玉料,并没有经过琢磨加工,那么,和氏璧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璧而是美玉。因此,和氏璧完全有可能制作成玉玺。

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不是和氏璧加工而成,它又流落到何方了呢?有人猜测是秦始皇将它带入坟墓中去了。毕竟时间太久远了,要解开这些谜团,也许只能期待考古发掘的奇迹了。

 国宝迷踪2系列

 01   越王剑之谜  968415